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而我正是十五岁开始看国学书籍,国学的博大精深让我叹为观止,而在国学当中《论语》更是国学中的精华,如果早些看到这本书并能悟及书中之意,也许人生的轨迹并不与现在相同,可以肯定的说,《论语》是一本可以安身立命的书,是一本具有崇高信仰而又不失脚踏实地的一本书。
而对于《论语》其实最早我并不感兴趣,因为从初中开始语文书本中就有一些《论语》句子,深奥难懂的结果总是让我从心眼里开始厌恶,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大而无用的空话,正是与朋友一起调侃时的荒唐之语,但我真正的我把论语看了第一遍时,我才发现,我误解了这本传世之作,只是那些迂腐的老教授以自己狭隘的意识挑取了自认为的精华,那些在论语上可以通达人生的重要部分却被无情的学雪藏,今天我谈一些对论语的看法,只为用论语看人生,用论语感悟生活。
论语不示人以术,只示人以道,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粮食,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论语是揭示生命的真像,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学习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我把知识分为三大类别,一种是安身立命之用,二是厚德修身之用,三是技能技巧之用,而《论语》三者兼用,所以,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能超越的人,永远不会有成长,套用老子的话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自己超越自己的人才是强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们大部分可能都不是圣人,所以很少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其实在着重阐述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应是一种主动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能困而学之或困而不学,学习是一种自动自发的,所以,生而知为圣,学而知为聪,困而学为迟,不知学是愚,而今天我们有太多的新事物,最简单的是困而而学,并且做到“不耻下问”,可是更多的人是耻于上问。所以,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然学习也会有一定的方法,孔子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结合才能发挥好更好的功效,只去一昧的死读书不会变通就会呆滞,只会思考不去学习,就会变成空想家,现代人们推崇“思者力、执行力、表达力”思考是生命启程的原始动力,思考是提取生活精华的工具。
我们看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今天我们更能感知到“古之学者为己,今者学者为人”现在的学习有太多的功利,没有那种“乐学”之人,现在大多数学习的人是为取悦他人而学,或为生存而学,真正的知识是用来武装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内心变的富足,让生命变得通达,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建立正确的道德观,而达到“达人”以德,“达人”以礼,“富而好礼的”几乎没有,大家以金钱评判一个人,而缺失了道德评判(人生感悟 www.yiqig.com)。
二、 孔子的做人态度
孝悌之道
孔子在做人上达到了人的最高境界,至少没有人敢说超越过他,孔子为人讲礼守孝,孔子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君子务本,只要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么这个人一般都不会犯上作乱,孝就是仁爱的根本,所以,我们得到人者爱人,是先从自己亲人爱起,如果一个连亲人都不爱的人那如何爱别人呢?
那么什么才是孝道呢,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大多人都认为孝就是给父母一点钱,一点可以吃饭的钱,那就错了,论语上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能养不为孝,当然了不养肯定为不孝,孝如果没有敬,就是不孝,而且在亲人面前一点要和颜悦色,因为“色难。”就是在家人面前多顺从,不要让家人看脸色,如果没有做到那么这也可以称为不孝。
忠信之道
忠信是古代道德的风向标,如果没有忠信则不能立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而我们的道德观几乎全部扭曲,什么“无毒不丈夫”“笑贫不笑娼”这些都是道德沦桑的最好证明,大家都在为利而战,在利的面前所有人都是了出卖的对像,现在几乎没有忠信之道,人们没有了包容之心,都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其实,中国人是一个讲忠信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评判体系当中,并不崇尚英雄,因为有“成王败寇”但是今天被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不是非大功,而是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具有较高的武功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称呼叫英雄,当失去道德标准的是枭雄,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武功最高的不是公关,谋略相比当中诸葛和司马势当,而留下千古美名却只有关公、诸葛独得,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忠信的最高品质,他们因为较高的道德榜样而被封为万世之表,中国人的神都是人的化身,而这个神一定是道德至高无上的人。
所以,道德尺度是中华民族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标准,今天我们不能缺失,捍卫这一分人人都应有的净土。
三、 孔子的修身态度
修身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的认知中,有文治和武功两种说法,其实这文治和武功分为三个方面“立言、立功、立德”小则立言,中则立功,上则立德,德之本在于修身,“身不正则其令不行”所以,在大学中说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而修身正是五个阶段最重要的一部分,即有了知识和认识,如果没有修身就不能齐家平天下,更不能谈文汉武功了,看了《论语》后才感知道孔子对修身超高的要求。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过则勿惮改。”其实在现实当中我们浮澡轻狂,特别是出生在80和90之间的人,信仰的缺失和肆意的个性突显,哪有威严和威信呢,不难看出,不管是学习好还是做人也罢,都要守“重”,重其实就是稳重、自重、厚重的意识,如果缺失这当有的品德,学则不成学则不固,当然有了好的品质也会有做错事的时间,但是要做到错了就不要怕改正自己。
修身的标准
孔子对于个人修养上要求很高,在论语上大量的描述做一个君子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做一个君子,在态度上起码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即是温和、善良、恭敬、勤俭、谦让,相信不管时代如何的变化,这些人性态度上的孔式标准都会是一种正确的标准,至少在中国是正确的,而在思想上还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以常怀仁德之心,内心有身体力行的道德标准,在儒家看来,一个儒士终级理想就是“齐家平天下”,一个心怀天下的人,不应当天天想本位主义,应当勤勉治学,修道而厚德,严于律己同时惦记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见利而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