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言人生格言名人名言英文名言哲理名言座右铭
返回首页

格言里的格言新说(6)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2-03-24 编辑: 人生感悟
格言里的格言新说(6)

进一步,海阔天空

作者:雷平阳

  做一件自己万般想做的事,遇到阻碍或委屈,事没做成,甚至好事做成了坏事,人们都会劝慰或自慰:“退一步,海阔天空。”似乎只要退了,不要再抬杆,不要再认死理,就可以从挫败的泥潭中挣扎出来,以致心灵重拾自由,所要做的事也极有可能生机勃勃,呈现一派海阔天空的气象。
  我不反对“退一步”之说,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被迫如此。毕竟,在庞大的社会体系之中,一个人和一个集体,其愿望和力量都是有限度的,其利益更是不可能置于众生之上。但问题的存在也有些认死理:如果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为己,还具有阳光雨露的品质,一旦受挫,或根本不能做,我们也退吗?我们该如何退?
  由此我想到了“视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类的词条,以及与之相配的数不胜数的人物、传奇。事实也证明,在我们的德育史上,这些词条也更阳光,更正派,远非“退一步”的庸和与淡泊可比。试想,人人遇事都退一步,甚至事前就退了一步,这事该怎么做?谁又来“进一步”呢?古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是主张进的,只有进,只有竭尽全力地朝前,我们才能逆水抵达彼岸。
  时代的进步不是在牧歌声中完成的,他需要付出代价。迄今为止,我们看到了太多为时代的进步付出代价的旷世典范,时代之所以进步到今天这个样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因敢于“进一步”而产生的旷世典范。没错,只有进,才会有更多的开辟,有了开辟,才会出现人生与社会的海阔天空。
  进与退,或许都是操守和品格,但我倾向于进,因为进的格大,退的格小。

枪打落尾鸟

作者:石炯    

或许是囿于中庸之道几千年来的思想束缚,许多国人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人处事只要随大流走,中规中矩,亦步亦趋,就能安身立命、明哲保身;而如果遇事喜欢挑头的话,就会被别人抓住把柄,落得个“枪打出头鸟”的下场。
    然而,在当下这个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挑战纷至沓来的时代,如果你选择做“落尾鸟”,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时代在发展,鸟儿也要进化。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只要鸟儿飞得够快,决不会被猎人打死,还会吃到新鲜的食物。而那些落尾的鸟最有可能被猎枪击中,从而被进化论淘汰掉。
    回想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的一百多年屈辱,回想一下当今世界上某些霸权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指手划脚,回想一下市场经济大潮中破产的企业、下岗的个人,我们不得不再次承认——落后就要挨打,鸟儿如此,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也如此。
    遇到危险时不敢出头、不愿出头的人,最后往往会退化成没有能力出头的人。而这种人,面临的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许多千里马一直都在埋怨没有伯乐赏识,但是如果你不出头,即便你真的是匹千里马,也只能穷其一生去拉盐车,这样的话,伯乐又怎么能发现你?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被枪打的落尾鸟,就要敢于出头,勇于出头。虽然出头鸟也有被打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仅仅限于你还不够成熟,如果你够成熟,尽管成为“出头鸟”吧,因为出众的人,只有经过“枪打”才会更加成熟,更加被人认可!
    人生就是赛场,当枪声响起的时候,你做好振翅高飞的准备了吗?

 

 

 

此情莫待成追忆

作者:刘轶瑶    

歌曲《十年》最流行的时候,曾见过这样的情景:办公室里有人轻轻放出“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闻者便叹息声四起。许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来不及后悔的故事和在惘然中擦肩而过的人吧。那不可言说的感触,不是刻骨铭心的浓烈,却是心酸绵绵的舒缓,像一条安静的河,流在你我忙碌的心里。
    所以,那许多光彩照人的白领,可能刚放下电话,便随着歌声一头扎进年少往昔的感情阡陌中,惆怅满怀。叹息若化成语言,便该是“此情莫待成追忆”般的留恋难舍和后知后觉吧。
    几年之后,你便会明白为什么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当时年少,不是不爱你,亦不是心狠舍得下,我满怀都是珍惜,却敌不过对茫茫未知的将来那一份强烈到极点的好奇和探究的心。因为年轻,总能舍了当下,定要勇往直前。当时说,不后悔,就以为能不后悔。
    到后来,似乎越来越明白一个事实:和谁都可一起创造未来,一同把握现在,却不是和谁都能共拥一份过去。过去,才是唯一。
    其实,任谁都是积极、明朗之人,工作、生活、锻炼身体,一切尽在掌握。唯独面对感情,一再退却、被动。眼睁睁看感动变感慨,体谅变责怪。深爱变猜疑,厮守变分开,仿佛无力思进取,连一个积极的姿态也做不出来。
    行,成于思,毁于随。那些放任、淡漠、怠慢、消极,就是日后流泪、惆怅的种子。想要回头或继续都无悔,该当尽量呵护、珍惜、宽容、表达。让盛放延续得更长久,才有暗香盈袖的可能,才会有永远的味道涌出。
    听了太多别人的故事,斯人彼时年少轻狂,将父母亲友尽负,纵使日后补救有方,伤害却沟壑难平,当事人总有不得不回避的角落;看了太多别人的错愕,空让身边机缘因了当时的懒洋洋、意怯怯惘然而过,良辰美景白白葬送……
    是不是逝去的终将美好,还是美好的终将逝去?
    此情莫待成追忆,这七字的真意。太多人都要到禅机已现、悲欢已尽时才能悟出一二。你,可有另一番明澄心智,能把这天机般的情理了然于心?
    祝愿你等的依然是杏花春雨,那个人依然一脸暖阳。

 

 

 

人言无畏

作者:大卫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禅语:“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言语如斧,把人斫伤是很容易的。我们在怪罪别人恶言相加,甚至胡言乱语、闲言碎语之时,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身是不是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曾被流言蜚语关照过的人,几乎没有。你做事情积极主动,别人会说你使性逞能;你长得漂亮美丽,有可能被别人定义成狐媚或者妖精……同样的道理,年轻有可能是幼稚的表兄,成熟则是世故的另一个身份证……哪怕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人家也会说你无能或者平庸。所以,不被人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活在世上,就要做好被人泼冷水甚至泼污水的准备。
    承认“人言”是生存的一种必然,逃避现实永远是驼鸟的选择,生活不需要温情主义。从另一方面说,别人“说”你,恰恰说明他关注你,在乎你。当别人对着你的背影指指点点的时候,说明别人正站在你的身后。所以,当听到那些比雪花还纷乱的“人言”时,你应该高兴,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土堆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时候,还要向小草学习,风愈是肆虐疯狂,小草愈是对之摇头否定。
    如果一个人只能听甜言蜜话,也是很可怕的,这就好比老是吃糖,早晚要得糖尿病。而那些不请自来的“人言”,却仿佛苦瓜,可以清心,可以去火。所谓“人言”,又仿佛路障,正好可以考验我们的车技如何——人生就是一辆车——不能排除路障的司机肯定不是好司机。柏拉图说:“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仿他这句话:“没有经过流言洗礼的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溪水,受到石头的阻拦,会跳得更高。
    能够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是指责,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气度是小拇指一样的窄,还是海面一样的宽。人生有时候就像那礁石,流言蜚语之浪,只会变成碎末,除了散开还是散开。
    由此可见,“人言”不但不可畏,反而会使我们更全面、更健壮地成长。他“可口”(可以口无遮拦地说),我“可乐”(可以偷着乐),倒也是另一种意义的珠联璧合——其实,所谓“人言”,恰如误打到手机上的陌生电话:接之,由我;挂之。由我;呼叫等待或者转移,也由我。
    人言无畏,人生无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这句名言,更像一盒永远也划不完的火柴,随时可以把每一个日子,像蜡烛一样点着。

 

 

 

生活在原处

作者:陈艳涛    

少年时代的我们,生活在别处。法国诗人兰德的那句名言,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就是青春时代的一个最好见证和概括。谁没有一个浪迹天涯的梦啊,又有小说家们做指引,比如金庸构筑的武侠梦,琼瑶构筑的爱情梦。别嘲笑一个凡夫俗子做白日梦,这实在是世人的天性:正因为自己在现实中相貌普通、际遇平凡,在都市的洪流中忙乱挣扎,所以才存着一个个绮丽的梦,有艳遇、有奇遇,成功在无心的发现中唾手可得,得意、失意时,身边都有花样女子做伴。这样的梦里,传奇与温情一样不少。
    对于一个充满憧憬的年轻人来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总有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想象。原处,是身边狭窄、平庸、实在的日常生活,被每天的衣食住行所填满,枯燥乏味、毫无色彩,正是为了逃脱恼人的生存现实,人们才赋予自己激情和梦想,向往远处。而平静和孤寂,只属于日暮黄昏。
    曾经看过一个《红楼梦》的结局。不是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而是湘云为丐、宝玉做更夫,雪夜重逢,结为夫妇。张爱玲说她看了这个旧时真本,感觉“石破天惊,云垂海立”,是啊,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红楼梦》,那样的宝玉、湘云让人黯然:生活已然那样不堪,最爱最眷恋的人已经远去,为什么不去死,不化烟化灰,飘然而去?一定要苟且活着,让生命不再纯粹绝决,而非要那么琐碎悲哀,充满无奈的烟火气。
    但成年后,经历过职场,经历过一些世事人情之后,我们会发现,那才是真正的《红楼梦》,人生就是如此:生活其实在原处。世界真小,才是我们常常发出的感慨,人情世故的冷暖,才是我们常常要琢磨的课题。而真正的人生智慧,也不是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而是能让平庸凡俗的生活开出花儿来,变得多姿多彩。
    真正的贵族,其实是精神上的一种气韵,一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有诗词、丹青、音韵和各种爱好润泽,外在的物质生活才能给予人幸福感。纵使世事无情,能夺去所有外在的东西,财产、地位、容身之地,但夺不去的是永远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乐趣的精神。平凡困苦的生活里,还能给自己一个洁净的环境;拥挤挣扎的境遇里,还能保有一颗温和高贵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能够体会生活在原处,是我们成熟的一种标志。

 

 

  开卷何必有益

 

   

 作者:易中天

 开卷有益“是一句老话。正因为是老话,因此可疑。
        开卷为什么就一定有益呢?其逻辑前提大约无非认为书是个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接触一下总归有好处。这其实同样似是而非。但凡是好东西,就一定要接触,或接触了就一定有好处吗?人参倒是好东西,也有吃了坏事的吧?何况书非人参。人参好歹是补品,书却未必,没准是泄药。世上有好书也有坏书,有读了让人长见识的,有读了让人犯糊涂的,还有读了让人干坏事的,并非一定就是好东西,怎么能说一开卷就有益? 
    就算是读好书吧,请问又有哪些益处?想当然,无非益智、励志、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也就是起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作用。我不否认读书有这样的作用。问题是,读书的作用仅此而已,我们也未必一定要读书。比方说,还可以上网,甚至就连打麻将也能益智健脑,要不怎么说麻将是“平面太极拳”?苟如此,则“开卷有益”和“搓麻有益”又有什么两样?至于最为道德家们所看重的“励志”功能,也同样经不起推敲,读书人的“志”或许要靠读书来“养”,其他人就未必,比如刘邦项羽就不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么!梁斌的小说有副对联云:“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何等志向?却与读书无关。实际上,“人各有志”,哪能都靠读书来“励”?更何况,一个人的“志”如果还要靠读书之类的办法来“励”,那这个“志”本身就十分可疑。
    再说了,读书就一定励志吗?怕也难讲。周国平先生有云,“玩物也可养志”。同样,读书没准也会丧志。世界上有激励意志的书,也有消磨意志的书。消磨意志的方法也很多:有不动声色的(比如让你“玩物丧志”),也有当头棒喝的(比如大讲“人生无常”),弄不好就给你来个“万念俱灰”。
    开卷既然并非一定有益(甚至可能有害),为什么还要说“开卷有益”,而且很少有人怀疑呢?无非也就是为了给读书一个说法、一条理由罢了。但在我看来,读书可以有一千条理由,唯独不能用“有益”做理由。一个人如果事先存了功利的目的,那书是一定读不好,甚至读不成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仅仅因为有益才读书,那么,倘若无益呢?就不读了?
    爱,是不能强迫的,也是无法泯灭的。因此,爱,才是读书唯一“正当”而“牢靠”的理由。既然如此,开卷又何必有益、何需有益?还不如说“开卷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