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言人生格言名人名言英文名言哲理名言座右铭
返回首页

格言里的格言新说(5)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2-03-24 编辑: 人生感悟
格言里的格言新说(5)

流言始于智者

 作者:何熹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智者说,要有光,于是世间充满了光明。
   智者说,要有万物,于是世间充满了万物。
   有人说了,这是上帝说的,不是智者。
   哦,对不起,和大家一样,我也是听智者说的。
   原来人间的道理,要靠智者传播。
   若干年之前,耶稣本人不也是因为“亵渎神”被钉在十字架上吗?随着他的追随者的增加,人们才把他的话当做“神旨”而不是“流言”。
   流言何至于让当时的人如此忌惮呢?因为在这些荒诞不经、被视为异端的句子中包含着的正是生活的真谛,这足以让那些妄图掩盖事实真相的人胆战心惊。
   天才在一个由庸人组成的社会中,他洞见的真理常常被称为“流言”,与之对立的,就是 所谓智者们顶礼膜拜的“箴言”,所以我们理解了:苏格拉底因为“腐蚀青年思想”被判喝下毒芹汁;布鲁诺以“异端学说罪”被绑上火刑柱……
   真正的智者不会惧怕流言,因为他传递的思想会有无限的生命力。智者的流言,是以平易的方式把真理揭示给大众,并非某一小撮精英圈子独享的话语,而是流传于普通大众的又一种真知。流言是在把思想和语言以最巧妙、最易被人接受的形式结合起来,所以思想的传递,如果不是板着面孔的话,那么从来就不存在精英与草根之分。
   流言是流动的智慧,而非僵死的框架。流言从不矫揉造作,也不孤芳自赏。它总是一针见血地戳穿虚假的面具,直达事实真相。
   社会要给流言以空间,更要给真正的智者以空间。当一个智者不再自言自语、自圆自画而开始制造流言时,也许社会上又多了一个智者而少了一个傻瓜。
   其实智者说的是:上帝要有光,于是世间就有了光明。
   上帝是谁?上帝其实也是一位智者。
   流言,始于智者。

      

吃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作者:大卫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俗语

    吃苦是一种美德,一个人没有吃过苦,就好像没有来到世上一样。小时候,老师一直培养我们要有吃苦精神,从“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到“苦不苦想想人家萨达姆”,虽然参照物的嬗变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但更说明苦这杯酒(哦,苦酒)有了更稠的浓度。
    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卧薪尝胆,我们好像一直是过苦日子,这苦,越吃越光荣,不吃苦就成不了大气候。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房屋中介,不论出租还是求租,都可以包办一切。这哪是教人上进,分明是怂恿你去自虐。其高明之处还在于,像一种安慰剂,是另一种意义的阿Q。其实,细品就会发现,它是一张开错了的空头支票,用虚拟的成功来鼓动你苦海泛舟并且逼着你乐此不疲。或许,把它说成兴奋剂更合适。
    并不是所有的砖头都有机会构筑长城,虽然,所有的砖在此前,都经过刻苦的摔打,痛苦的切割,艰苦的烘烤;同样,并不是所有的琉璃瓦都有机会在故宫的屋顶一露尊容。苦,也是一个砂轮,如果你是一块好钢,会被它磨得越来越锋利,如果你是一块铁,或者一块木头,则有可能被它搞得形销体陨。
    吃苦需要技巧,能吃苦再加上聪明、机遇,是可以成功的。但一味地强调吃苦吃苦再吃苦的人,无异于把一汽车的刹车系统给拆了。
    苦,像公共楼道的面积,是可以公摊的。古人云: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我不反对吃苦,但我反对吃苦至上论者,更反对只要吃苦就能成功论者,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好比水仙与仙人掌,对前者,水多是好事,对后者,却是灭顶之灾。

 

     


 
 


 

 

 

                            望子成人不成龙

                                                       作者:于坚

    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这个龙在今天的意思是指望子女在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里能够成功。而能够成功的总是少数,因此很多学校、家长在用少数人的成功模式去教育所有的孩子。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种地、当工人、擦皮鞋、为宾馆送外买等等。但最终大多数子女必然成为普通人而不是成功人士,他们的教育令他们终身自卑、郁郁寡欢,为没有成为“龙”而自怨自艾。有一天与熟人吃饭,家长们这个要送儿子去英国读书,那个要女儿考艺术学院。问到我,我说我只想把我女儿培养成一个正常的女子,将来贤惠温柔,孝敬父母,有小伙子喜欢她,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当教授或者工人无所谓,能自食其力就好。一句话,我不指望她到哈佛去到延安去。
    在我看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比成为龙更重要,古代中国的教育是望子成人的教育。人者,仁也。仁爱之心、良知、礼貌是教育的首要内容。而今日的教育受到西方工具理性的影响,把成功作为教育的第一标准,于是产生了大批的无心之人。望子成龙的父母始料未及的是,那些“龙”将来也许真的成功,但他们可能连普通人最正常的孝敬之心都没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是,西方无数的孤寡老人把子女培养成“龙”之后,龙们幡然而去,抛下父老乡亲于养老院里孤独度日。
    成功是个人的奋斗,不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基本责任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食其力者并具有普遍的人性,如此,即使学生将来不成龙,即使学生作为一介草民生活在世界上,他也不会感到自卑。

 

                

 


                          大树底下少乘凉

                            作者:澜涛

大树底下好乘凉。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古名言。

然而大树提供荫凉的同时,也制造着阴影。权势与豪贵的大树下,可以不用担心风雨吹打,心可以软了再软,志可以淡了再淡。于是,便有了依赖刘备与诸葛亮的荫庇,成就了史上最扶不起来典范的悲情“阿斗”。

战国末期,齐王建不听即墨大夫兴兵抗秦的劝告,幻想着依附于秦国这棵大树以求安定,入秦后被囚在共城松柏之间,饥饿而死。最终不仅亡了国,还丢了为人的节气。

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

委身大树下,怎能参天?被阴影酥软了的筋骨,风可蚀雨可烂;被萎顿暗淡了的意志,一片落叶都可碎形。

再大的树,总有倒下的一天,人生的最好庇护是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

大树底下少乘凉,才可茁壮,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天空。没有了荫庇,风更猛,雨更烈,斗志更坚。

少年张三丰怀着对更辽阔天空的渴望,出走少林,于武当山苦练修为,不仅将自己成就为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更开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刘备投靠曹操后,不甘居他人篱下的他,仍旧雄心不灭,壮志不丧,最后独撑大旗,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霸业。

经历过风雨锤炼的翅膀才可以飞得高远,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心灵才能够坚韧无敌,经历过不穷追求的精神才会风轻云淡。

大树底下好乘凉,世界只有树荫之下的方寸;

大树底下少乘凉,世界是树荫外的海阔天空。


 

 

 

  千斤拨四两

作者:老刘   

       一老虎看到一兔子,抓住,摁到地下,嚼两口,咽了。问他有什么秘诀,老虎傻笑:不就力气大么。

  一群狼看到一头牛,围住,连抓带咬,喝完血,吃了。问他们有什么秘诀,狼咽咽口水:不就是兄弟多么。

  那老虎吃完了兔子,去抓大象,被暴扁;那群狼吃完牛去抓犀牛,也被暴扁。去问他们为什么不行了,他们说:你不快点滚开我就吃了你。

  战国六雄挺厉害,最后还是被秦灭了;吴和蜀挺厉害,最后还是被魏灭了;2002年世界杯韩国队挺厉害,最后还是让德国队给灭了。原因就俩字儿:实力。

  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很少发生。鲁迅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你有四两拨千斤,我有一力降十会。四两就是四两,千斤才是千斤。技巧不是没有用处,前提是你得有真功夫;千斤不是不能拨动,但前提是你得有八百斤。做事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要是自己就四两沉,恭喜你,你不用去拨千斤了,人家千斤的自己就过来拨你了。

  子曾经曰过:出来混要靠实力的。

  四两拨千斤,没门;千斤拨四两,有戏。

 

 

 

温故而误新

作者:贝贝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何谓故?一切历史。于学习而言,“故”便是学过的知识,而未知的皆为“新”。
    反复温习所知,然后便可知未知?对此,我心怀疑虑。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并没有错,“温故而知新”是“可以为师”的条件。后人却经常省略了后半句,“温故”成了前提,“知新”成了结论,如此断章取义,不错才怪。
    “温故”非但不能“知新”,反而会“误新”。
    守株待兔的农夫堪称“温故”的典范,结果没等到兔子,反倒荒芜了田地;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温故”的楷模,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全军覆没;清朝的闭关锁国仍是“温故”的延续,导致中国落后西方几百年……“温故”有大过失者举不胜举,有小过失者更多如牛毛。不思进取者、犹豫不前者、墨守成规者……嘴里含着别人嚼过的馍沾沾自喜,好消化却没营养。正是这些“温故”者,忽略了渴求新知的思想,延缓了人类开拓的脚步。
    纵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一次突破都是实践求新的产物,与“温故”毫无瓜葛。
    人类的产生归根结底源于一只猿猴的叛逆行为,因为它,或者应该是他(她),厌倦了四肢爬行的生活,如今的我们才能平视天地;人类认识圆形的地球源于麦哲伦的勇于开拓。倘若他也是“温故”的追随者,怎么能有理由驾帆远航,开始伟大的环球历程;人类真正征服黑夜源于爱迪生的锲而不舍,如果他也满足油灯与蜡烛的微弱光亮,就不会有动力来支撑近万次的尝试……
    温故而误新,实践出真知。

 

 

 

                           要和陌生人说话

                             作者:韩东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这是有传统的。可到了今天,这种人际关系有了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熟人和陌生人的区别。熟人就不说了,亲朋好友、老同学,老同事、乡党、哥们……这一套中国人无师自通。可面对陌生人我们却有一种普遍的心理,这就是防范、对立、排斥甚至敌意。就、好像陌生人是另一种人类,和我们什么关系都没有,至少在利益方面永远是矛盾和不相容的。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两种人:熟人和陌生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古训再也没有人提及了。至于“爱你的邻人”以及“人同此心”的圣言和民谚,更是无人问津。或许,在大道理上,大家都还是能够明白一二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做到互相尊重。我是在夸大其词吗?应该不是。

  事实上,每天和我们打交道的更多的还是陌生人,而不是你所认同的人际关系中的熟人。我们被陌生人包围,并且互为陌生人。离开了陌生人,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寸步难行。这也许是我们没有认真考虑的。每天上下电梯、进出小区、乘坐公交或者打的,去商店购物或者去饭店里吃饭……不碰见陌生人是不可能的。可我们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或者,他们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呢?遭遇之前、之中、之后,各自又是怀着怎样的心理?这心理又在彼此的态度中暴露无遗。

  人与人之间的戒备肯定是相互的,当大家都把对方当做假想敌的时候,问题就已经非常严重了。长期以来,在这种与陌生人之间的敌意中求生存,又怎能不受到伤害呢?我们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已经堕入了某种恶性循环之中。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暂且不论,就现实的人性、人心来说,的确面临着莫大的危机。有一部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和陌生人说话的确可能有危险,但不和陌生人说话却是死亡本身。所以我们不仅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且要甘冒受损害、被侮辱的危险,好好地、充满善意地说:“从‘我’做起。”

 

 

 

磨刀也误砍柴工

作者:刘诚龙    

你知道北方的苹果运送南方,在果树上什么时候起程吗?
    你知道既要消灭细菌又要保持香味,葡萄酒要加温到多少度吗?
    那年我到山东烟台一处苹果园里参观,看到果农将没成熟的青苹果摘下来,我好奇地问:“苹果还很生涩,怎么就下果了?”果农说:“熟透了的苹果不可远程运输,没到南方,就会腐烂。生涩的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啊。”
    葡萄酒酿成后很容易变酸,这是因为有细菌在捣鬼,如何消灭细菌呢?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经过了多次试验,最后他成功了。他给葡萄酒加温,开始加到100度,细菌是消灭了,但葡萄酒特有的香味也没了,后来,他加温到55度,恰好,酒质非常淳厚。巴斯德说:“许多事物不需要全部沸腾。”
    毛泽东怀着一个中专文凭,就冲向了伟大的征程;关羽提着一把大刀,就千里走单骑;比尔·盖茨跟他的同学说:“我们辍学吧,一起去研究计算机。”他的同学十分惊讶:“你疯了吗?哈佛大学的文凭不要了?”最后呢,修成学业的同学给人打工,老板就是提前创业的比尔·盖茨。
    如果迎春花要等到阳光明媚才开放,就会误了占尽春天的天时;如果创业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起手,就会误了占住制高点的先机;你得到了老成的经验,很有可能就误了青春的激情;你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很有可能就误了快乐的天伦。
    不必等到风平浪静,我们可以乘风破浪去赶海;不必等到阳光明媚,我们可以春寒料峭就播种;不必等到万事俱备,我们恰遇东风即出征;不必等到老态龙钟,我们可以一腔热血博人生。
    如果知识尚没完全储备,你不要心虚,激情就是一把刀,虽然未经磨砺,但他本身就富有锋芒;如果经验尚没完全获取,你不必气馁,青春就是一把刀,虽然卤莽粗糙,但他本身就富有力量;如果心智尚没完全成熟,你不必自卑,机遇就是一把刀,虽然促狭隐秘,但他本身就富有热情。
    苹果可以在路上成熟,所以我们可以趁早打包出发;葡萄酒不必等到沸腾,所以我们可以提前新鲜出炉;迎春花不必等到盛春再开放,所以我们可以趁着年轻早日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