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幸福的反义词,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不幸”,它与许多令人恐惧的事情相连,比如事故或疾病。有些作家们认为幸福的反义词应该是“悲伤”,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这样。“当一个人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天,我问起我八岁的女儿,她回答说:“那他一定很悲伤!”
我认为,幸福的反义词应该是抑郁。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里写着:抑郁是丧失了快乐的能力,而当人们对自己的情绪无能为力时,便自然会产生悲伤感触。3生活不断赐予我们机遇,它们对于治愈悲伤十分有效。如果我们身边某个人因为重病而离去,这段关系被生死隔开,在墓地告别他时,我们会流泪、啜泣、哀号。
这并非抑郁,抑郁通常是指一种内心空虚、缺乏创造力的状态,它可以归结为大脑中神经键之间的联结受限,并因此作出对自己产生不利的举动,如自残或自杀。当美国的外科医生对自杀者的大脑进行解剖后发现,这些长期陷于重度抑郁泥潭中的人们的脑构造已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脑浆容量减少,而且主管情绪和逻辑的左脑面积变小。另有研究显示,幼年时的不幸福会令大脑产生器质性损伤。
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不活跃,即使在研究者的要求和诱导之下,他们连哭一哭的能力都失去了,并且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反观那些真正幸福者的大脑也有明显反应。法国解剖学家杜彻尼•博洛尼发现了藏在笑容背后的秘密。1862年他提出使用“电生理和放大的技术”,对“每一部分的肌肉的细小变化和其带来的面部褶皱”进行分析。他认为“欢悦的情绪表达在颧骨肌肉和眼周轮匝肌上,前者可以被有意识的控制,后者却只能为真实的快乐驱使。
眼周的肌肉才是情绪的真实传达者。”杜彻尼提出的这种笑容——包含了面部颧骨肌肉和眼周肌肉的部分——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欢乐微笑,并把它命名为“杜彻尼微笑”。当一个人深度体验愉悦和幸福时,可以抵消之前的悲伤。一味地抑制自己的情绪,不管这情绪是好是坏,都会对身体造成持久的损伤。而幸福则与它的作用相反。
就这一点来说,孩子是我们的榜样,根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的理论,正接受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处于人格发展的冲动阶段。45岁的男孩托比亚斯因为姐姐把他的积木城堡碰散架了,不停地用脚跺着地板,以表示他的愤怒。7岁的女孩萨比莉娜刚才还因为好朋友不能来参加她的生日聚会而悲伤,可当家里的猫咪钻进她怀里撒娇时,她一下子就开心起来。还有8岁的博尔德是足球场上的前锋,当他左冲右突地越过对方的所有防守队员们,他的心理充满了快乐。
当他们慢慢长大,就具备了与各种感受保持距离的能力,特别是冲动、愤怒、狂喜等等强烈情绪。同样,他们也学会了伪装和欺骗。这些都是大脑逐渐成熟的结果。
你是幸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