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一些这样的人,特别喜欢参观别人的人生,看着人家怎么样,自己也要怎么样,跟着学。要不这样就好像比人家低了档次。要求自己不够,甚至让孩子也跟着一起。人和人不一样,成功无法复制,别人走的路你也来走不一定就能通。
一早收到朋友的短信,诉说女儿因为考不上理想的民校必须等派位的失意,然后说孩子因之非常伤心,连回校日也不想回了,情绪问题严重,所以向我求救。一个很优秀的小女生,从小成绩比我儿子还好,所以对考一线民校一直信心满满,想不到最终却败下阵来。孩子的妈妈也是很好强的人,自身好强,当了妈后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聚会的时候常SHOW自己女儿的出色事迹,所以一向不是很受欢迎。如今这好强的母女遇到了她们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坎:小升初失意,一下子面子上下不来,心态上又调整不上去,不得已求助。
我们这个城市是个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城市,民办学校因为招生自由网住了大批尖子生,公办学校生源参齐、师资条件不及民校,循环之下民办成绩更优秀,公办更难及。为了让自家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氛围陶冶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惜重金备考(如小学三四年级就补习奥数,参加各种比赛等)、接受高额学费也想把孩子往民校里送。于是每年的6月28、29日,这个城市都会上演着不亚于高考的轰烈应考场面。
我并不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和社会风气,从我自身的成长的见证、从我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自始至终认为人的品格教育和心智健康胜于一切。学校是教育最直接的平台,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把TA送到顶尖的学校也只会带来极大的压力摧毁TA的身心健康,而不可能就因为环境便促成一个尖子生;如果一个人成绩良好,却缺乏品德教育和生活独立能力、情商教育,那也只可能培养出更多自杀的高材生,于社会反而是一种负累。当然,并非说不可能两全,孩子成绩既优秀又身心健康,肯定是有的,只是比较少,因为当代教育体制下,要优秀,必须超前(如这城市的小升初民校考试,孩子们考的很多是中学或奥数知识),要超前,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无形之中,孩子戏乐、休息、亲子的时间都会减少,要学习超前又身心平衡的发展,是不是有很大的难度?
如果要谈起跑线,那我只能说我是个起跑线很低的人,从小的作业功课都是自己负责的,没有良好的出身背景,没有亮堂堂的学历背景,还记得10多年前老公刚和我在一起的时候,广州还很排外,哪怕我是广东人也不行,很多人看我的眼光是充满优越感的。庆幸的是我的父母给了我坚强又不卑不亢的性格,淡然地面对着这一切,我心中谨记着起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感悟人生我们这一生想经过哪些景点、终点又在哪?然后默默的努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学习和朝着目标出发,10多年后的今天,我不会与任何当年看我充满优越感的人比较,因为没有意义,但我相信对于我自己,我能好好地交代,而这不停为自己人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我品质里从不认输、向着阳光奔跑的性格基点。
我家的孩子,我对他们的教育,基于他们自身的需要(尊重生命的独立性),品德教育和情商开发(一个人生命的根基)在先,学习优秀为次,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让他们做最好、最快乐的自己。我相信一个能够伸展、向着阳光的生命比一切生命都有活力,我也坚信人有着良好的品质情商为起点,纵使没有良好的学历也可以再出发,但有着优秀的成绩却没有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很难找到再出发的机会,因为成年人仍然有很多学习知识和提升学历的机会,但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出差错了,成年再纠难度极大,心理不健康更是影响终生。能两全最好,不能两全的前提下,我优先于人性教育再从中创造知识教育。儿子的小学我就没有为他物色省一级学校或名字响亮的学校,他在学校里全级(4个班)排名前十几名,算不上尖子生,如今中学去的学校是区最好的公办,也不是顶尖的民校,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是最适合的选择。明年女儿上小学了,我也没打算费什么心力让她去顶级的学校,仍然沿用一向的教育理念,对于我的孩子,我从来不要求他们是100分BB,90分便很好,如果有一天学业不是很好,也不要紧,只要努力了,只要品德不掉队,他们仍然是我无比优秀、疼爱着的孩子。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场短途竞赛,短短的100米或200米跑完了就代表着自己拿到冠军,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条很漫长的路,需要的是综合的身心能力,哪怕你在起点线上跑赢了,你能否保证接下来漫长的赛程你一直保持在前沿?如果不能,你那么好胜又如何担待?
人生的比赛,双眼未闭赛局未定,我们都是尚且在路上跑着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评、控孩子的人生?更何况每个人对优秀和成功的定义不一样,每个人的能力和需求也不一样,不同的两个人,也许根本不是在一个赛道上,如何复制、如何比较?
人们很喜欢参观名人故居或博物馆,看前人如何优秀、繁华,然后心生向往,只是前人优秀或成功你复制不了,因为不同的背景对优势的定义不同,不同的年代对成功也有不同要求,假若在当今和平年代,你去举旗起义,旗还没拿起你已经先给打趴了。
所以参观别人的人生(参观故居、博物馆,看名人传记),经验可以学习、思维模式可以参考、斗志与积极可以习得,但别羡慕别人,多问问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清醒地前行,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沿路所见,相逢之人,如若精彩,给予热烈的掌声道贺助兴;如若别人失意,心怀慈悲搀扶一把,如此便甚好。
至于那些因孩子考试失意便失落或责怪孩子的家长,孩子不是你的物品,TA是独立的一个小生命,不是你与别人比较的道具,也不是你炫耀的本钱。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是你的,但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的——别人的人生,你别参观太多!
人生到处充满起跑线,一次成功并不代表达到终点,唯有盖棺一刻才算定论。www.yiqi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