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林语堂的随笔《谈涵养》,感触颇深。
“中国认学问和涵养为一事,此为中国传统教育之一大特点。”这话不假。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以为文凭越高,读的学校越名牌,他的涵养就越高。其实,知识不全等于智慧,更不全等于涵养。一个人涵养的高下不是仅靠读书就可以造就的,还要靠社会环境的熏陶和生活阅历的磨砺,更依赖个人的独立思考。
摆出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就是有涵养吗?我看不一定。就以政坛议事表象来说,台湾官员在开会的时候,有时会因某件公事而吵架,甚至是扔鞋子,颇有贻笑大方之嫌。然而,他们的这种习惯才叫民主,虽然观点对立双方脸面都撕破了,可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却是——真实!不像我们某些公仆表面上谨慎正派,背地里阳奉阴违,吃喝嫖赌。试问,这类人有涵养吗?
一个有涵养的人,不应该丧失自我,不应该唯唯诺诺,更不应该屈服于世俗和权贵。可是,我们传统思维意念里的涵养存在某些问题,就如林语堂所说的一段话那样——
“中国式的涵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虽然儒家学说,并非如此,然而在历史上,却是如此的结果。因为‘涵养’二字,含义注重忍辱负重,和平达观,不露锋芒,喜形不怒于色,不轻易得罪人,不吃眼前亏,聪明的算计等。所以中国没受教育的人如危崖,如峭壁,如苍松,如古柏,如饿狼,如鹰隼,如雄马,如箭猪,如荆棘,如锉刀,如李逵,如武松,如泼妇,如一切不易对付的东西。受过教育的人如面条,如汤团,如肥猪,如家禽,如驯养,如蜗牛,如西湖风景,如雨花台石,如绣球,如风轮,如柳絮,如棉花,如悬疣,如谭廷闿,如黎元洪,如好好先生,如一切圆滑的东西。”
……可见,传统教育的中庸之术,已经让无数传统读书人变成只等就擒的乖孩子了。原来,就是这种中国式的涵养,如镣铐时刻在禁锢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必须忍受悲哀和痛苦而丝毫不敢挣扎和抗争呀!
普通百姓与读书人的涵养表现形式不同,但标准应该一致,关键看他能否尊重人,能否包容人。涵养与感情有时难免会发生冲突,那当然要另当别论了。
一个有涵养的人,实际上也是个善于处理感情纠葛的人,因为他的涵养已经内化成其生活胆识和智慧的一个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