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事儿,让我沉思许久。周末她带着三岁的双胞胎孩子回奶奶家,因为公交方便,孩子也愿意体验一下坐公交的乐趣。于是她们乘上了公交车,打了两张票,她抱着一个坐。男孩子顽皮,在座位上动来动去,免不了上脚。几站之后上来一个60多岁头发花白的阿姨,朋友站起来,把两个孩子安排到一个座位上,让出一个座让阿姨坐,不想那阿姨看着座位说:“这个,踩脏了,你给我擦擦。”听罢此话,朋友内心腾地起火,又抱起孩子一屁股坐下了。我不让了!
老阿姨埋怨:“哎!你这人咱这样!......师傅,你看看!”
公交车司机说:“人家打了两张票。”
朋友跟我说:“座位上是有些土,要是她不那么颐神气指,好好说,我也会擦的。”她又说:“她们老说社会对她们有偏见,但她们却看不到自己的偏见,觉得世界都得按照她们的意愿来。”
我能说啥,唯有“干得漂亮!”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应该传承。但也该有底线,不是盲目地。
秋天的小雏菊,气温骤低,她们依然开得热烈
但我更想说的是偏见,人人都有偏见,包括我。如果你说自己温厚纯良客观公正没有偏见,这其实就是一种偏见,学术名叫“偏见盲点”。
《社会性动物》一书中阐述,“我们的偏见盲点让我们可以轻易地对我们所批评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比如一些不好的事,如果是自己做了,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为自己辩解。别人做的,我们总会习惯性地去指责。坐地铁不让座,如果是你,你说那天我腰痛没法让。如果是别人不让座,我们却能轻易谴责人家道德败坏,没人愿意深究不让背后是否另有原因。
婚外情,如果你搞的,你说自己压力大、和爱人感情破裂,出轨的理由能例举上百条。如果搞的是别人,那肯定是道德败坏,需求不满,拜金人渣!
偏见盲点,能让我们变得如此不客观,明明是同一件事,我们会为自己辩解,却又会谴责别人。为什么?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作者说:“我们的许多信仰都是内隐的,隐藏在能够意识到的意识之下。当我们面对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样做的背景,并且可以为之找出理由;毕竟,我们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是,当我们看待别人的行为,我们会忽略掉完整的背景。”
这种批判在网上常见,生活中也有。
还记得成都20岁确诊新冠的女孩的那场网暴吗?当我们不是主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回答,记得或不知道。但要是有一天风暴刮到你头上,就很难用几句话说明了。一张出行轨迹图,轻而易举地摧毁她的生活。轨迹显示一晚去了五家酒吧,就被1000万网友扒光辱骂,历经一场铺天盖地的荡妇羞辱。没人听她的解释,也没有人在乎,风暴从线上转到线下。她不堪重压自杀,结果未遂。最后证实这名夜店皇后,其实是去夜店应聘一份普通工作的普通女孩。有人辩解在夜店工作能是什么好人?好人和坏人不是工作决定的,警察里也有坏人,娱乐场所也是有营业执照的,要不国家早关闭他们了。疫情之下,多少人失业,为了生活,有人尝试送快递送外卖,为什么不能去夜店娱乐场所工作?还有是谁泄露了她的个人信息?没人关心这些。每当我看到有些群里转发确诊、密接者的详细信息,除了行动轨迹,其他的都一看而忘。
我甚至会想,谴责网暴者们这网络坏境就能变好了吗?我不知道,也许不能。因为除了以此为生的人,有些人真的只是身同感受的发泄,知乎上有一个新娘在婚礼现场,说出“我不愿意”,羞辱了新郎,说完这婚我不结了,当场离去,毁了婚礼。评论有一半骂新娘的,也有等真相的。这件事的真假先不管,而我也听说过这样的真事,现实中那家人真是差点闹出人命。中国男人重面子,中国家庭重面子。他们内心的怒火和怨气无处发泄,只好放到网上。一起感悟人生要不你看网上骂老板的可多了,因为现实环境没有发泄渠道嘛!大家都有憋在心里想说的话,却不能说。如果不给这些负能量发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危矣!
一件事我们从多方面去看,就不是新闻里展示的那样。难道我们就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差?不,其实是我们偏见性地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就轻易被舆论带偏,加入到网暴中去。我不想变得那样,热点看看不评论,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很多时候该让子弹再飞一会。越是智慧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偏见盲点,越不会轻易指责他人,懂得凡事三思而后行。
每个人都愿意看到自己最正面、最理性的一面,但其实人人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见和缺点,虽然“偏见盲点”会让我们难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缺陷。就好比开车时的盲区,虽然用技术解决了很多盲区,如果角度恰巧,路况恰巧,还是会产生盲区,导致危险。
没有绝对的客观公正理智,但我们可以永远去追寻客观公正理智。告诉自己这一切不似你所见。文字原创,转载注明出处。www.yiqi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