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有两部分:一个是物质生活,就是解决我们生命的需要:吃、穿、用等等,维持我们的生命,提高和改善生活的质量,也包括了人类种的延续,就是两性的关系、家庭生活。这部分物质生活,其基础是人的生物本性——所谓 “食色性也”——所以是自然的,本质上和动物是一样的。但是除了这个以外,人的生活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物质生活,不只是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还有一个精神生活的方面,就是人文方面。人生活在社会中间,在社会中间就有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必须遵守的一些规范、制度等等。这些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人文的;是动物所没有,而为人所独有的。
所以,怎么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在考虑人生的时候也是一个基本问题。人的生活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的生命也就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部分。而在这两个方面中,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就都取决于精神生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出一个原则“义以为上”,要把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放在第一位。
一个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范宣子和叔孙豹的分歧就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面,“三不朽”的思想体现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追求,或者说核心价值: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处理,它不是孤立地、单纯地追求个人的发展。范宣子主要着眼于自己和家族的发展,而“三不朽”是把个人放在群体中,作为群体的一分子,立德、立功、立言,在群体的发展中求个人发展。个人价值体现在群体的发展中,这样我把它叫做群体统一——把群体和个人统一起来的一种价值观。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传统思想——孔子说的 “义以为上”——要把精神生命放在第一位,精神生命重于物质生命(www.yiqig.com 人生感悟)。一个人如果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只知道物质生活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在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中就认为是近于禽兽。孟子说过:“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这是从人类文明发展说的。古代讲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可以熟食,解决了吃的问题;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可以住在高处,解决了住的问题;然后还有穿衣、纺织等等,这是中国古代传说里对上古情况的记述,反映中国人不断进化的一个过程。孟子就说,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在那个历史阶段还没有人文教化,也就还近于禽兽。后来就开始进行教化,教育人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进入文明阶段。这是中国古人对文明发展的一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