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并非偶然事件,苦苦寻觅的成功在哪?为何有人早早荣登顶峰,而多数人连上山的路都找不到。其关键在于悟性,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悟性,活得越大,经历的越多,悟出的道理越深,格物的境界越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前途迷茫,不知人生出路在哪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目标,仍走在奋斗的路上。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苦苦奋斗,不知不觉间,想要的东西已经追逐到了。
他为什么要这样分呢?难道人生的成就和辉煌就不能同时达到?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悟性是不同的,对一般人来说,悟性跟你的经历有关。说到这里,我们可能回想起身边很多真实的例子。比如,在我们还小的时候,他们经常听到有些大人教导我们怎么为人处世,当时我们可能很不以为然,或者左耳进右耳出,没当一回事,等到若干年后,有一天你突然悟到某个道理,仔细回想的时候,才发现多年前别人已经跟你讲过,或者发现被别人误导了很多年,于是不管高兴还是痛恨,我们都会后悔当初为什么就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呢?
还有就是同样看一本书,小时候可能仅仅是当做课文来背诵,到了处初中,别人问你那本书看过了没有,你说老早就看过了,甚至当时还会背诵呢。等到某一天,你再重温这本书的时候,你幡然醒悟,有些书是要靠一辈子去体会的,看过了不代表就懂,仅仅是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而已。
于是你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些成功人士不吝啬分享他们的经历,因为那些是他们经历过的,作为过来人,他们已经是在人生的另一个高度了,如果你刚好处在他们经历过的某一阶段,你可能会感同身受,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这时候才可能对你有些帮助。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相同的背景和经历,即使他们说破嘴皮,你未必能听得懂,未必对你有用。如果你是抱着一种羡慕和热闹的心态去看,那更加是对牛弹琴。
他们非常明白,即使他们把所有道路给你指出来了,你未必会去做,即使你去做了,你未必能够坚持,即使你去坚持了,你未必会成功。因为你毕竟不是他们,成功道路上存在着太多不可预测的变数了,综合考虑到的问题是特别多的。
当你去看马尔科姆写的《异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成功人士的成功并非偶尔,他们背后有着一连串不为人知的故事: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生于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所的开创者竟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其祖辈大多在纽约服装行业谋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在于:英超球员的注册时间是每年9月,在同龄球员中,9月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之差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巨大;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时期,出生太早,无法拥有个人电脑,而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时机又被别人占去——因此,那些奇才异类得感谢机遇的眷顾。
另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中国人的数学优势得益于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由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
还有克里斯托弗·兰根和奥本·海默两人,一个前半生只在酒吧当个保安,另一个却被后人称为“原子弹之父”。为什么同样高智商,人生境遇和取得的成就相差那么大?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一个青年的时候是个三好学生,另一个不但包二奶和吸毒。看似失败的却成为了英国首相,他就是丘吉尔。而被人看好的青年却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杀人狂魔希特勒。人生是不是充满了戏剧性?
怪才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你就会明白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存在太多因素了。当然,任何成功肯定离不开个人努力,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前提条件而已。
以前念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天天在看《二十四史》,当时我就觉得中国古代的东西晦涩难懂,单是文言文要一句句翻译着看,多苦痛啊。丝毫没有当时我热衷看的《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等杂志来得带劲。今天回头看的时候,才知道智慧就在老祖宗“过时”的书里,像《老子》《孙子兵法》和四书五经等看起来句句都是格言,现在很多小说长篇大论的道理,在古代先哲的书里,人家用一句话就概括完了。语言的魅力,文字的精华,人物的刻画,哪里用得着去找那么多参考书,单一部《红楼梦》足矣!
听再多的道理,看再多的书,道理和智慧毕竟是别人的,有事情总归要自己去悟、去体验、去经历,你的人生不是听一些道理和看几本书就可以改变的,光是复制别人更不行,还要你持之以恒去实践,格物才能致知。人生更应该自救自悟,因为你的人生只有你能负责,怨天怨地怨父母没有用的,只会显得你更加无知。但是如果你连看一本书都觉得困难,试问你的眼界和命运靠什么来支撑和改变?感悟人生www.yiqi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