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如何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呢?我认为,重要的在于──
把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
什么是学到的知识?我们也许都有一种经验,在学校学习了许多,但到后来,该还给老师的都还给老师了,该忘得净光的都忘得净光了,最后剩下的那些才是自己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本身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多数可能正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你主动获的东西,并不完全来源于课堂。因此,我们家长就要总结自己的体验,擅于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并适时告诉他得到知识的渠道。
一些家长可能告诉过孩子,查电话号码拨“114”,但有多少家长让孩子新手试过呢?我就有这样的经验。女儿到商场去玩,发现除了电梯外还有楼梯,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是紧急出口,着火的时候用的。她问我有电梯为什么走那儿,电梯不是更快吗?当时,我就想回答她,可我忍住了,让她自己想别的办法。“着火,哪管儿?”我说消防队。“消防大队怎么走?”“可以打‘114’查消防大队的电话号码,再打消防队的电话问。”
回到家,女儿开始打“114”。一会儿她把电话挂了。“妈妈,不对呀,里面没人说话。“原来,号码拨完,有两声铃响,然后里面问你查哪儿,你才能告诉人家。而女儿不知道,她拨完号码就开始说要查哪儿,等查贸易员接听时,只听到了她半句话,可能以为有人捣乱,就切断了。于是,我告诉她等里面有人问时再说。好吧!第二次接通,人家告诉她了。刚说完,她就放下了电话。号码是什么?没记注。我说,你再问,拿支笔记一下。这下她坦然了很多,拿了支笔,“68……”,人家挂了,她还没写出完,又没记下来。我说这样不行,你听完,先在心里记住,然后记下电话,马上写在纸上。第四次,才真正查出来。可从这以后,“114”怎么回事她就知道了。所以,我说要注意把学习兴趣培养在生活中,然后,贸下孩子自己学习的窨。家长不公要告诉他方法,而且要让孩子去实践,通过实践,孩子能对知识有更深的领悟和体验。
到现在,我女儿已完成了几份学术报告。没人,一个7岁孩子能写出出一份完全按规范写成的科学报告《海水为么是咸的》。我认为,生要的不是报告本身,而是孩子科学思维模式的树立和培养,是提出假设加以验证,得出结论的科研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的途径。关于这一点,我想讲一下女儿的一个社会实践的故事──
女儿街头卖玫瑰
对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到生活中学习锻炼,家长们不尽相同,但女儿的一次街头卖玫瑰的经历,让我看到了这种学习的必要。
那次,她约了几个小伙伴到桥头卖玫瑰花。她们自己进货,回家自己包花,然后再到桥头去卖。第一天,她在桥上来回走了多少遍,也没卖出几支,她根本上不知道,卖花是要叫喊的。看花从自己手中渐渐萎缩,凋谢,孩子开始动脑筋想办法。最后一天,她们用买一支花送一支花,外加送一首外文歌的办法,终于把花全部卖掉。卖的过程中,她还知道了,当你卖花时,成年人不会因你是小孩子就对你的所宽容;当她们被工商部查抄时,孩子明白,做买卖也得办手续,也得合法。当然,她更明白了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三天下来一算帐,卖花赚了8块钱,不够3天吃饭的,与她参加一次比赛得到的150元相比,她知道了劳动价值的不同,找到了创造更大价值的动力。
一个小小的卖花行动,她写出了3篇文章,记录了从进货到的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感悟。我觉得,她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得到了孩子在课堂上得不到的锻炼。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这句话的确不错。
现在尊重孩子、欣赏孩子成为家庭教育中大家的共识,但随之,要不要批羡孩子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我要说,一定要批评,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要尽量做到──
给孩子画一个大圈
一位老师曾跟我说起,学生们做“看图说话”,图中表现的是同学间的互助,可一个学生怎么也说不到点子上,那老师能否指出他的错呢?现在许多情况都是这样,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其他方面。我主张,对孩子来说,你要尽量给他画个大圈,让所有孩子都能站到这个圈子里。你干吗非要让他说非对即错那么具体的标准答案呢?我见过一幅图,它没有情节,只有印迹,无人街道、人的足迹、小鸟爪痕、苹果核、花瓣等,题目是请你讲讲刚才这里发生的故事。任何老师都没有答案,孩子可以展开想象,怎么说都不算错。
所以,批评孩子有时得看你给他的是什么?是设一个篮球筐,他投中就对,投不中就错;还是画一个大圈,让孩子很容易进入其中。另外,我们要允许孩子探索,要,培养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学折纸,我们能不能多给他几种材料,电光纸,皱纹纸,等都供他选择。当孩子拿吹朔纸时,一折,“咔”折了,折纸折不成,这会儿,他会自己有个判断──这种纸脆,不能折。好事实教育了他,这样比你直接批评他,效果不是更好吗?
这里,我还想谈一下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很有必要听听我的意见──
数学与女孩子
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教育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了。可能有种现象大家注意到了,小学时期,女孩子一般语文学得委好,数学就差些。为什么呢?有一个观点认为,女孩子形象思维、认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差,这种观点也被许多家长接受。但我要说,事实不是这样,问题是老师的及两门课程间的不同。语文是可以意会的,很多时候它的答案不是惟一的,像造句、组词,而数学就不行,它要求精确,犹如一台严密的机器,对就是对,错就是错,1+1等于2,你了“3”,准得个大“X”。实际上,这种过分强调的精确,会禁甸孩子的思维。尤其刚上学的孩子,数学课上,学“12+8”老师一般说“先拿2和8相加得10,然后两个10再相加得20”,要求孩子用完整的话把这个过程说出来。但一些孩子虽然懂,话他却说不完整,这样在老师那儿就通不过去,孩子会受批评,而这种批评会当着班上许多孩子进行,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
生活中,大家往往生视成人的自尊而忽视孩子的自尊。在北京,呼机停了,传呼台都不能打“因欠费停机”,而要说“因固停机”,因为有人告状: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交费吗?不是没钱是不想用了,不要了。那么为什么我们把成人的自尊得这么重,却不考虑孩子受的伤害。很多老师批评孩子是作为一种手段──“杀鸡给猴看”,而这种种手段最大的受害者是女孩子。为什么?因为女孩子认知、感悟能力量很早就具有的,她对外界的、对别人的很敏感,老师没有说她,她已经很焦灼、紧张了。她不想让老师批评,所以就拼命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去做。渐渐地,女孩子的思维被数学老师固化了。她只按老师的路子跑,只学了一种解题方法。但到了中学,老师不再一步步直接告诉结论,而是主张“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时候,女孩子就要傻了,固化的思维阻碍了她思维的发散。
那么,家长就不能给孩子保护,不能帮助孩子吗?能,只是很多家长没那么做。那该怎么办呢──
家庭要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
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打击,老师把你请去,这时,家长不要对孩子大加训斥,不要认定孩子其笨无比,也不要回家充当“二老师”给孩子补课,重要的是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用孩子听得下去的语言讲给他听。什么叫适当?我想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左倒、右倒、歪歪扭扭,最后才能找到平衡点。管孩子也一样,没有专家,它需要你尝试,自己寻找话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小学数学主要教给孩子的是数理逻辑,只要他弄懂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技术不好是可以练出来的。逻辑不好需要你辅导,但这辅导需要宽容,防止给孩子造成一种暗示:我数学不好,需要补课。这样,他兴趣就没了。家长要调适孩子的,要多与老师,既然保护孩子,又让孩子到家的温暖。要让孩子认识到,不管他怎样,妈妈都会爱他,在外面受到,他回家可以找妈妈倾诉。家就是避风的港湾,妈妈永远会理解他,接受他。
有些家长等孩子一上学,就跟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也打得,骂也骂得,只要学习好就行。”这叫什么?这叫不负责任,你想想,老师管那么多学生,你就这么一个孩子,你都负不起责任,老师凭什么能保个个孩子优秀?你要明白,老师也是一种,先不论老师能力、精力、责任感如何,我觉得,家长首先要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重,要关心孩子,不孩子,与孩子多多,建立牢固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