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若一再地修改决策,已经成了这个主管的习惯时,这显示出企业对于主管的训练不够。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事无法做出有效的判断,过于优柔寡断而无法下决定,基本上,这个人根本不适合、不该获得升迁担任主管职务。
影响决策改变的第一种因素,通常来自于大环境的改变,包括董事长的想法、客户的想法改变了、政府的决策变了、经济环境出现波动等等;但是这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决策绝不会平白无故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理清组织
较糟的情况是,企业的决策过程有问题,非依据一定的程序,例如搜集数据、分析讨论,而是照个人的喜好与直觉作判断。 安捷伦有一门课程「解决问题与决策」,政策非来自于主管一言堂便可决定,因担任管理职务久了,主管可能欠缺对于第一线业务或信息的掌握,所以正常的决策过程,必须借由部门上下的讨论与共识而达成。
我认为,了解一个组织、部门存在的精神与中短期,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今天一个组织连自己要卖牙膏还是卖计算机都不清楚,想必决策一定是朝令夕改、摇摆不定。刚上任的主管一开始或许因为承受过多,多少会出现政策摇摆不定的状况,但是如果已经到了朝令夕改的程度,组织一定要做出人事调整动作。
建立互信与no surprise政策
若真为了大环境的改变,主管必须随时弹性地改变策略时,如何不让部属觉得「朝令夕改」呢?我,主管与部属之间因平日的而建立的互信基础是关键所在。平时主管未能善意,导致组织内缺乏互信,待决策必须弹性应变时,才要求员工配合、支持,当然太迟了,自然会被视为朝令夕改。
第二点,主管与部属应作定期的,对彼此的理念与意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任何重大事项都能偶尔交换意见,才能坚持no surprise政策,任何决策的宣布都不会显得随意且突兀,避免造成部属的信心与认知冲击。
组织若要从计算机走向通讯,绝非一夜之间改变的,必须有所规划、对部属有所训练,方向才能逐渐转变。如果一个主管仅被要求数字、业绩上的表现,自然不择手段、调整决策以达业绩要求。
万一组织决策经常变动,部属最好衡量自己的筹码,如果职务的位阶不高、又缺乏经验,最好还是随着组织的决策做事,说不定组织的应变是对的,否则只好良禽择木而栖了。
- 上一篇:显性权力VS隐性权力
- 下一篇:要明星企业家,更要明星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