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人离不开手机,因为人们一方面害怕寂寞、渴望交流,另一方面厌倦与人交往,因此既想脱离组织和社会的约束、享受孤独,又想随时随地与人交流。手机恰好能够满足这两种需求,同时又带来生活的便利。
曾经在微博上虚度光阴,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岁月,你以为通过手机就连接了世界, 其实只是躲在屏幕后面获取安全感。这又说中了多少人的心事呢。
还在学校期间,遇到过很多次老师因为学生玩手机发脾气的事情,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开会都小心翼翼。
但实际上,从自己领导到各单位领导,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从小领导到大领导,大多数人都是说几句,听几句,然后开始玩手机。
也就是说,曾经长一辈的人对相比沉迷手机深恶痛绝,如今,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前段时间跟堂妹聊天,她说暑假的时候回家没饭吃,老爸老妈抱着手机斗地主太入迷了,不做饭,自己只能吃泡面。
自己单位直系领导也是手机迷,他玩手机还挺专心的,不玩别的,只玩消消乐。
说这么多,就想说,玩手机已经成了全民运动了,而不是前几年的小朋友专属。
我甚至见过老大爷搬个躺椅在凉棚下,拿着个芭蕉扇,玩手机。而原因,很多人说是人情冷漠 世态炎凉,生活孤单,寄身网络…
我们依赖的不是手机,而是通过手机连接的整个世界。科技让我们随时随地和世界保持连接,就象呼吸空气一样平常。而当我们离开手机,我们心里会挂上一连串的问号,世界发生了什么,朋友们在干嘛, 有没有人联系我,微博有多少人@了我……这些疑问会让我们仿佛离开了世界、离开了空气。
那里有我们的亲人朋友、分散个各个时空的同学,还有交友网上刚搭讪的异性。只有和这些人在一起,我们才感觉到自我,感觉到生活。我们想知道某些我们在乎的朋友正在干什么,或者对某个不那么熟悉的人感到好奇。我们在网络里建立自己的形象,时时刻刻表现自己,恨不能把现实当中任何一个勋章放到网上。我们急不可待地打开、生怕错过了任何一条放给我们的消息。
我们的世界就是这些人以及和他们的互动。所以我们会觉得,只有通过手机,我们才连接了世界。尽管当我们连接世界的时候,我们其实和他们大部分人也没有互动。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手机在,只要还在连接中,只要我们看着微博上的喧喧闹闹——尽管和我们个人毫无关系,我们就具有安全感。
而一旦连接中断,我们就会象没了空气一样焦躁不安。一方面,手机的确连接着我们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或许都患上了信息焦虑症,必须时时刻刻获取信息,才能获得安全感。
总玩手机对眼睛不好,玩手机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这些道理肯定人人都知道,就好像你知道怎么学习可以变成学霸,知道学霸和学渣的差距更多在于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在智商上有多大差距一样。
对于如何放下手机,理论上是挺简单。既然觉得生活空洞乏味,就去找一些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来做。
首先是不要醉心于手机上的书啊小说啊什么的,请关注一下纸质书。就好像我前段时间开始疯狂看书,去哪里都会带一本书。暑假去附近自驾游两天,背包里背了厚厚一本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合订本,被我妈看到,为了减轻负担被强制换书,最后变成了傲慢与偏见。这些书都是你一开始看起来不会那么感兴趣的,尤其四大悲剧我看完特别想吐槽,但是看完不止有成就感,还会改变原来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傲慢与偏见我很早就知道但是一直不想看,觉得无聊,看完就深深喜爱这本书。到后来会知道,这些纸质的书带给我们的一定会比电子书多。
其次呢,不局限于自己平时的喜好,要多去发现一些新奇事物。东西看久了会厌,所以我们要不停地把眼光放远扩大才不会无聊。举个例子,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旅游拍的照片超级赞,于是你就沉迷研究手机摄影之类的。但换种方法,去练素描学油画练速写。画一本旅行写生比拍出一本摄影杂志更让人赞赏敬佩,点赞数绝对多。强迫自己不停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提升了自己也可以帮助放下手机爱护视力,听起来好像挺好的,关键是你会不会实践会不会坚持。毕竟坚持是一件有点枯燥困难的事情。
手机带给我们很多便利,但并不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我现在越来越反感手机上那些博眼球的事物,反感一些肤浅的文章和笑料。
有的人整天抱着手机,生怕错过了什么消息,哪怕那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嘈杂之音。哪里哪里发生了什么,网上谁和谁又开始撕逼大战,空间微信里看看谁谁谁又去哪玩了 ,谁又转载了个养生减肥方法。殊不知自己成为了各种无用信息的垃圾桶,那些消息看起来有意思,但是你没发现吗,它们对你其实毫无用处!!!
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不要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不要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占据了你的生活。如果你的生命里全是这些个碎片垃圾信息 ,你的脑子基本上废了。
是真的,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就会想知道更多,可能会不习惯原来习惯的东西。这是个好的发展方向,当然也不是说从此不再动手机什么的,那叫与世隔绝。万事万物都有个度,自己掌控得好就会发现其中的有趣,会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很充实,自己也可以活成自己曾经羡慕的样子。感悟人生www.yiqig.com